内容字号:默认大号超大号

段落设置: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

字体设置: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

不敢批判大公司?主流科技媒体的症结与解药

时间:2015-03-22 00:06:04 来源:网易科技 作者: 人气: 评论:

上周日,风投公司Benchmark的比尔·格利(Bill Gurley)在奥斯汀(Austin)的西南偏南大会(South By Southwest)上发表了一次颇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讲话。

虽然发言涉及面广泛并触及多个话题,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条脱口而出的评语(引自《纽约时报》迈克·艾萨克(Mike Isaac)的以下推文):

@bgurley说,我们媒体只知道追逐无人机、无人驾驶汽车这样的噱头,而忽略了企业的核心问题。

我认为这一点的确值得深思。如今主流商业记者针对科技公司的批判为何如此罕见呢?

我们总能隔三差五地读到探讨科技泡沫存在与否的评论文章,但主流商业媒体中鲜有人撰文批评某家特定的公司。

去年的几个例外跃然脑中,包括Re/Code的卡拉·斯威舍(Kara Swisher)对雅虎公司(Yahoo)的批评(在我看来完全不失公允),还有PandoDaily的萨拉·拉齐(Sarah Lacy)有关优步(Uber)的讨论。彭博视点(Bloomberg View)和路透社(Reuters)Breakingviews也是主流商业媒体中偶尔会针对特定公司发表评论文章的典范。当然,苹果似乎仍然吸引着大量的“末日”评论——无论它发布什么样的新产品。我敢肯定我还遗漏了不少这样的例子。

但我仍然认为,对科技公司的批判实在少得可怜。我不是指不公正的攻击,而是说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评论,比如对CEO为公司作出的选择提出质疑。比尔格利说的没错,记者们的确就像灯蛾扑火一样热衷于无人机和无人驾驶汽车。

虽然不是记者,但作为一名写了很多也读了很多科技评论文章的人,我认为,主流科技记者之所以不大愿意对具体公司评头论足,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因素:

1、谁都不想因过去的一次预测失误而丢脸。就在几周前,《新闻周刊》(Newsweek)90年代发表的一篇认为互联网没戏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。苹果公司(Apple)设立首家零售店之时,《新闻周刊》也有一篇类似的文章,称这样做不会成功。回首20年前,看好的文章其实丝毫不少于看空的,然而只有看空的那些被我们挖出来嘲笑了一番。我想说的是,20年前的观点也是偏多样化的。如今没人想做傻瓜,于是大家都报道一下新闻,不偏不倚地一分为二。“今天贝索斯发布了一款手机。不要问我有戏没戏。这里是他的原话。也许火,也许不火。你们自己看吧。”

2、新闻报道比新闻评论简单多了。如果你是报社或网站老板且需要点击量,你不希望员工整日坐在那里构思观点。有那么多功夫,每个人早就发出5篇报道了。如果作为一名作者,你的报酬与点击量相挂钩,那么新闻稿也比评论稿更容易炮制。

3、卡拉·斯威舍会批判雅虎,而22岁的年轻人不干,这是有原因的。卡拉·斯威舍在科技新闻领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。记得15年前,我就从Boom Town专栏抠下她的一篇文章贴在办公室墙上。她对科技界了如指掌。她见多了CEO的更替。她对公司的运作方式、披露什么和试图隐瞒什么了然于心。她还知道,一旦批评一家像雅虎这样的公司,她就要付出代价,从此受到该公司的故意冷落。作为报复,玛丽莎梅耶尔(Marissa Mayer)不会在记者会上搭理斯威舍的提问。但斯威舍才不在乎这些。很多初涉科技新闻领域的22岁年轻人就没有这样的魄力。他们会担心自己刚刚起步的事业遭到破坏。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对科技界很了解。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有关人士,他们可能更信任管理层。对这些年轻人来说,门路通达对自己的成名至关重要。于是他们就逐渐趋近新闻报道,而疏远批评性文章。

4、很明显,任何记者只要被指定采访某家特定公司,就很难“恩将仇报”了。很多主流商业媒体刊物会指派一些年轻记者专门报道某家特定公司——如谷歌(Google)、Facebook、亚马逊(Amazon)、微软(Microsoft)、Snapchat等——的新闻。很明显,如果你的主要职责就是报道这一家公司,你就得识相一点,一旦开始批判这些公司,你的工作就很难再开展下去。门路,门路,还是门路。对此,这些公司也心知肚明。

分享给小伙伴们:
本文标签:  

相关文章

    无相关信息

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

友情链接1 百悠游站点 |

友情链接2: 帝国CMS |

百悠游站点,电脑学习,游戏网赚分享,游戏工作室门户网站。

Copyright (C) buyzd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

百悠游站点 版权所有